近現(xiàn)代名人篇(一)
蔡文姬為父續(xù)書
蔡文姬(約公元177年—?),名琰,字昭姬,后改為文姬。東漢末年人,文學家蔡邕(yōng)的女兒,著名的才女,作品有《胡笳十八拍》、《悲憤詩》等。蔡邕(公元133年—192年),字伯喈(jiē),東漢文學家、書法家,曹操的文友。 蔡邕是東漢末年的一個名士,他學識淵博,精通經(jīng)史、音律、天文,又以文章、詩賦、篆刻、書法聞名于世。后來因為依附于董卓,在董卓被殺后,他也被關(guān)進監(jiān)獄,后來死在獄中。臨死前,他希望女兒整理自己平生的著作。 蔡邕的女兒名叫蔡文姬,自幼好學,博學多才。一次,她聽到父親在書房里彈琴時把琴弦彈斷了,就走過去說:“父親,是不是琴的第二根弦斷了?”父親以為她是偶爾猜中,在她離開后,故意把第三根琴弦也彈斷,又問女兒,結(jié)果文姬回答得一點兒不錯。 文姬對父親十分孝順。父親平時寫字,她就站在一旁幫父親研墨;要是父親生病,她就親自煎熬湯藥,日夜侍奉。 文姬長大嫁了人,不久,丈夫去世了,她又回到了父親身邊。父親死后,母親一病不起,不久也去世了。文姬孤身一人,專心整理著父親的遺著。 不久,由于戰(zhàn)爭影響,蔡文姬不得不到處流亡。那時候,匈奴兵趁火打劫,擄掠百姓。有一天,蔡文姬碰上匈奴兵,被他們搶走。匈奴兵把她獻給了匈奴的左賢王。打這以后,她就成了左賢王的夫人。 蔡文姬忍辱在匈奴住了十二年,生下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雖然過慣了匈奴的生活,她還是十分想念故國,經(jīng)常對月彈琴,用琴聲寄托對父親的思念之情。 公元216年,曹操統(tǒng)一了北方,他想起了老朋友蔡邕有個女兒還在匈奴,就派使者帶著豐厚的禮物到匈奴,要把她換回來。 左賢王不敢違抗曹操的意志,只好讓蔡文姬回去。蔡文姬能回到日夜思念的故國,繼續(xù)整理父親的遺著,當然十分愿意;但是要她離開在匈奴生下的子女,又覺得悲傷。在這種矛盾的心情下,她寫下了著名詩歌《胡十二年過去了,蔡文姬又一次回到了中原的土地上。在長安郊外父親的墓前,她放聲大哭。她在父親的墓前發(fā)誓:“我一定遵從父親的遺愿,整理您的遺著,否則我就真的成了不孝的女兒! 蔡文姬到了鄴城,曹操看她一個人孤苦伶仃,就安排她嫁給一個叫董祀(sì)的都尉,還送給他們一所房子和兩個奴婢。 一天,蔡文姬前來答謝曹操。曹操問她:“聽說夫人家有不少蔡邕先生的書籍文稿,現(xiàn)在還保存著嗎?” 蔡文姬感慨地說:“我父親生前寫了四千多卷書,但是經(jīng)過大亂,全都散失了,不過我還能背出四百多卷! 曹操聽到她能背出那么多,高興地說:“夫人真是一代才女!你要把它們寫出來,這可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后來,蔡文姬在家中懸掛起父親的畫像,花了幾年時間,把她所能記住的幾百卷書都默寫下來,實現(xiàn)了父親的遺愿。 點評: 一曲《胡笳十八拍》,涌流出一生悲苦及思父情懷。如果不是父女情深,怎能背寫出四百多卷遺書?蔡文姬為父續(xù)書的故事感人至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