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為:首頁 >> 文化樂園 >> 經(jīng)典精讀 |
|
《群書治要360》70 |
作者: 發(fā)表時間:2016-10-11 瀏覽次數(shù):921 次 |
第二十三03
所以“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上位者不辨是非,喜歡聽這些讒言,底下這個風(fēng)氣就會越來越盛了;假如上位者很冷靜,能分辨忠奸、善惡,甚至于判斷出來是不實的,又能適時的懲罰這些佞臣,那這個風(fēng)氣它就不會發(fā)生了。太宗曾經(jīng)接受魏征的勸諫當(dāng)中,我們一起也學(xué)習(xí)過的,《諫太宗十思疏》,里面有一句也是跟讒言有關(guān)的:“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想到會有這些讒言、這些邪人的風(fēng)氣,那怎么樣來制止呢?“則思正身以黜惡”。自己有很好的修養(yǎng),很有智慧,就能辨別清楚,然后能判斷這是讒言,這是邪臣,進而罷黜、遠(yuǎn)離這些惡人。 所以還是回歸到自己正身,自己修身的功夫。這些讒言能起作用,一來,為人君者疑心太重;再來,脾氣太大。這些讒言,幾句就把情緒統(tǒng)統(tǒng)給調(diào)動起來了,聽話有時候要保持心平氣和來聽,才能分辨清楚。一個人能夠不聽讒言,那也是相當(dāng)有定力、智慧了。 孔子在《論語》當(dāng)中有講道,“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币粋人是很明智的,看事情是可以看得很長遠(yuǎn)的,表現(xiàn)在哪里呢?表現(xiàn)在他能判斷這些讒言!白P”、“愬”,這個都是屬于進讒言的部分。 這一句當(dāng)中,比喻讒言就像浸潤,就是水在滋潤東西的時候,都不知不覺,它慢慢水分就一直滲透下去!澳w受之愬”,把讒言比喻為在皮膚上面的灰塵。大家每天洗澡,皮膚上有沒有灰塵?有。什么時候沾上去的?不知不覺。所以這個讒言可能就是一次、兩次、三次,不知不覺就受影響了,能完全很冷靜、不受影響,不容易。 有一個故事講到曾子殺人。曾子是至孝啊。有一天剛好有人跑來跟他母親講:“曾子殺人了。”他的母親沒有任何情緒的起伏,神態(tài)自若,不受任何影響,繼續(xù)織她的布。過了一會兒,又有一個人跑來說:“曾子殺人了!彼哪赣H回了一句話,“我兒子不會殺人”,接著繼續(xù)織布,拿著梭子織布了。又過了一陣子,又有一個人跑來跟她講:“曾子殺人了”。當(dāng)下她母親有點驚慌失措了,就把那個梭子扔在地上,就趕緊走掉了,心里不安了。結(jié)果是鄭國有一個人跟曾子同名同姓,不是她兒子。 這個故事是有一個臣子講給他國君聽的。講完了,他告訴國君,“我沒有曾子的賢德,而國君跟我的關(guān)系,也比不上曾子母親對她兒子的信任。我賢德不如,信任也比不上,而且講我的人,會超過三個人,那國君到時候您可能就不信任我了!彼赃@個臣子借這個故事打預(yù)防針。國君您現(xiàn)在把我派出去,最后別把我給砍了。您不能聽信旁邊那些讒言。最后這個國君答應(yīng)他了。然后真的發(fā)生狀況,他趕緊傳信告訴國君,您忘記上一次我們講的那個故事、那件事了嗎?國君才稍微有點恢復(fù)記憶。不過,后來國君去世了,他的兒子還是聽了讒言,最后這個大臣還是被冷落了。所以不聽讒言不容易。 不過假如你是那個臣子,也別太傷心,“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人生盡力就好,隨緣、隨分、隨力,也不要強求,強求到最后可能“借酒消愁愁更愁”。真的沒有機會,沒關(guān)系,開私塾教書。是不?您看古人那個時候遇到亂世,盡心盡力栽培下一代,等機緣成熟了,他所教出來這些學(xué)生,又能夠讓整個社會恢復(fù)安定。 所以進也好、退也好,都是想著老百姓。而君臣之間,人與人之間,貴在相知,都能很理解對方的志向、對方的誠心、對方的人格,你要相信這個,相信他的發(fā)心,相信他的愿心。至于有一些什么缺點、毛病,“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不要因為別人講了他什么毛病了,就對他有成見,這樣就可能會冷了對方的心。 所以在面對這些讒言的時候,都能時時記得他心地最可貴的那些態(tài)度,這樣就不會受這些讒言的影響。甚至于那個進讒言的人,你還可以借這個機會提起他的正念。“你看他這么多好處,你怎么都沒看到?他現(xiàn)在有不足,我們要‘善相勸,德皆建’,不應(yīng)該是批評他,更不應(yīng)該是落井下石了!庇袝r候講人家的不好,也是一種習(xí)氣,修行人有時候也難免,借由領(lǐng)導(dǎo)、借由身邊的同參道友提醒,也能慢慢發(fā)覺,把它改過來。 其實有時候人在批評別人的時候,講話講到意識不到,他講著講著就批評人了,他自己沒有意識到這樣不好。沒人提醒他,他不覺得。你在講那個人,哪里不好、哪里不好,這些人都還沒見過他,你就障礙人與人之間的緣分,到時候人家對還沒見過的人都心存成見。這樣言語就造口業(yè)了,這樣不好。要口吐蓮花,這個才好。 尤其我們處在這個時代,中華文化的教育,三、四代人斷了,大家都沒有基礎(chǔ),所以要“隱惡揚善”為好。揚了善,讓大家慢慢去效法、學(xué)習(xí);你反而揚他的惡,斷了他向善、向上的心就不好了。為什么?他惱羞成怒,他覺得你都說我這不好、那不好,那我就壞給你看好了。這個是孔子也有講到這一段。 在貞觀時期,我們看太宗皇帝怎么來應(yīng)對讒言。尚書右仆射杜如晦上奏(這右仆射跟左仆射其實就是宰相),說到:“監(jiān)察御史陳師合,上了一篇奏折叫做《拔士論》(提拔這些讀書人,《拔士論》)講道,人的思慮是有限的,他的思慮、精神、能力是有限的,一個人不可能總是能夠了解,然后擔(dān)任好幾個職務(wù),所以應(yīng)該多提拔一些人來擔(dān)任這些工作”,杜如晦講道:“這一段話應(yīng)該是在講我們(杜如晦、房玄齡,這都是左、右仆射這些大臣),人家應(yīng)該是在講我們,我們兼了好幾個國家的重要職位”。 結(jié)果太宗對戴冑說道:“我是以至公來治天下,不是因為說這幾個臣子跟我關(guān)系不錯,我就委以重任,不是這個樣子。雖然他們從我在做秦王的時候,就跟著我了,還沒有做皇帝以前都跟著我了,但是是因為他們都真正有才能跟德行,所以他這么講,其實是在毀謗、在離間我們君臣的關(guān)系。過去阿斗雖然昏弱,但是因為對諸葛亮沒有絲毫懷疑,所以他的國家才能夠安定;今天我是因為有杜如晦這些大臣,才能讓這個社稷安定。所以他這個是刻意要離間君臣的關(guān)系!庇谑蔷土鞣抨悗熀系綆X南那個地方去了。 雖然太宗引導(dǎo)群臣來勸諫他,但他在接受勸諫的時候,還是會判斷這些是非、邪正。在貞觀三年的時候,太宗又對房玄齡跟杜如晦講道,說他聽聞自古這些帝王上合天心,都是以上天仁慈之心來治國,而能讓天下太平;除了他的仁慈之外,關(guān)鍵也是在這些股肱大臣相輔佐,所以他體會到這一點,就廣開直言之路,讓臣子勸諫。其實廣開言路,是要了解自己有沒有做錯什么,百姓有沒有受什么冤屈。結(jié)果近來發(fā)現(xiàn)所有這些上奏討論事情的人,都是在告發(fā)人家的陰私,談人家一些缺點,談百官的陰私、缺點,而且講的事情細(xì)小到根本都不可取,跟國家安定也沒什么關(guān)系,變成太多都是在批判人家的隱私了。 結(jié)果太宗說道,他考察很多的皇帝,都是因為這些攻擊人家陰私,造成君王懷疑臣子。君王不相信臣子,下情就不能上達(dá)了,所以“欲盡忠極慮”,欲為國家盡一份心力,殫精竭慮的為國家政策考慮,也做不到了,因為君王已經(jīng)懷疑這些大臣了。這里強調(diào)君王不可以懷疑臣子,而這個懷疑,又是因為這些沒有見識的人,專門告人家的陰私,進這些讒言,亂了君臣的關(guān)系,對國家一點幫助都沒有。 所以太宗說到了,從今以后,假如有人上書是攻擊人家的陰私小惡,就把他以進讒言的罪,定他的罪。太宗馬上也是處理,此風(fēng)不可長。所以雖然是接受勸言,但也在這些勸言當(dāng)中能夠分辨出來這些邪正。我們接著來看第十冊一千兩百三十八頁倒數(shù)第二行。我們一起來念一遍:【夫人主莫不愛愛己。而莫知愛己者之不足愛也。故惑小臣之佞。而不能廢也。忘違己之益己。而不能用也!窟@里提到了,這個“夫”是發(fā)語詞,“人主莫不愛愛己”,人主沒有不寵愛這些喜愛自己的人;“而莫知愛己者之不足愛也”,卻不知道喜愛自己的人,其實不值得寵信。這些愛己的人可能都是以情感、私情或者他的私利,所以對君王就特別諂媚、巴結(jié)、贊嘆,反而都不進直言勸諫的。 因為都喜愛這些佞臣,這些佞臣又特別都是講諂諛的言語,甚至于這些佞臣都是私心比較重,而忠臣又是大公無私,所以他有既得利益,常常都會批判這些忠臣。接著講到,“故惑小臣之佞”,因為君王喜歡他們,所以君王就被這些奸佞的小臣所迷惑了!岸荒軓U也”,被迷惑了,又看不清楚這些人,是在亂整個政治!安荒軓U”就是又不能罷黜他們。那這些奸臣在君王身邊、在朝廷當(dāng)中,被排擠、被陷害的就是這些忠臣了。 “而忘違己之益己”,忘記了、看不到其實違背自己心意的人,其實是對自己有益的。不只對自己有益,對國家跟人民有益。他這個“違己”,是違背君王的意思。為什么違背呢?因為君王想法錯了,或者君王有放縱自己的欲望了,這個不提不行。但是往往違背自己的意思,君王不高興了、生氣了,就排擠了忠臣,最后就不愿意見他了,可能就被貶官了。 這一段我們之前也跟大家提到唐玄宗,當(dāng)時候韓休、張九齡這樣的忠臣勸諫,唐玄宗還能接受。他知道這些忠臣是為老百姓,雖然自己常被批評到照鏡子都瘦一圈,可是他想,瘦了我一人,肥了天下人,值得。所以玄宗在這一些態(tài)度上也是讓我們聽了很感動!澳猿蓴≌撚⑿邸保呛髞碛龅礁叩木辰,考試沒過關(guān)。當(dāng)然他前面做的好的部分,也是給我們?nèi)松芎玫膯⑹尽?BR> 這個“惑小臣之佞”,就是這些佞臣的讒言產(chǎn)生作用了,那國家就要受災(zāi)禍了。所以有一句話講道,“讒言慎莫聽”,這個“慎”就是很謹(jǐn)慎來判斷,“聽之禍殃結(jié)”!熬牫籍(dāng)誅”,君王聽了讒言,這個忠臣就可能要被殺害了;“父聽子當(dāng)決”,父母聽了讒言,可能跟子女就要決裂了!胺驄D聽之離”,夫妻之間聽了人家的讒言,可能就要分離了;“兄弟聽之別”,“別”就要分開了,兄弟就分家了,不來往了。 這個讒言很厲害!芭笥崖犞琛保笥崖犃俗嬔跃褪柽h(yuǎn)了;“骨肉聽之絕”,骨肉之間聽了讒言就可能會絕滅了。我們講到這里,反思自己的人生,跟親戚朋友有沒有決裂的?假如有,一,這一生有沒有聽讒言?二,怎么身邊的人一個都沒勸?當(dāng)然,人家都沒勸,“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不要今天回去之后開始,“你們怎么統(tǒng)統(tǒng)都沒有勸我?”回去秋后算賬,這個不對的。我們自始至終有一句話不能忘,就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所以這一段話后面講:“堂堂七尺軀,莫聽三寸舌;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這個“龍泉”是一把寶劍的名字,就是這讒言很厲害,多少家庭關(guān)系、多少忠臣就是在聽了三寸舌之后,遭到禍害的。 我們剛剛講到的,“兄弟聽之別”、“父子聽之決”,這些情況,可是我們看,圣賢人不受影響。在《論語》當(dāng)中,夫子贊嘆閔子騫,“孝哉!閔子騫!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薄袄サ堋笔侵感值堋ih子騫的故事我們比較熟悉,“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他這一份誠心、至誠,把繼母的良知喚醒了。而他那一份至誠,也來自于完全不見后母的過失。人一把別人的不好放在心上,就有成見了,就沒有辦法達(dá)到誠。沒有辦法誠,就不能感通,不能化解彼此的對立跟不滿。 當(dāng)時父親發(fā)現(xiàn),后母用蘆花給閔子騫做衣服,所以他凍成那個樣子,一氣之下要把后母趕走,當(dāng)下閔子所想到的就是這個家,就是后母,就是兩個弟弟。念念為后母跟弟弟著想,這是至誠。最后,感動后母跟弟弟一家團結(jié)和樂。所以他們那份親情是非常的親密、非常的信任,沒有絲毫懷疑。所以就沒有那個縫隙,人家可以離間他們的關(guān)系。 這里也提醒我們,會有這些離間的讒言,根源還不是在這個進讒言的人,根源還在我們自己跟親人、跟這些君臣關(guān)系當(dāng)中的信任不夠。有一句俗話講的,“讒不自來,因疑而來”,因為有懷疑心,所以這些讒言才召感來;“間不自入”,這些離間的話,也不是自己進來的,“乘隙而入”,有一些不滿、一些成見,讒言才能進去。其實人生很多道理都跟這個相應(yīng)。您看婚姻當(dāng)中出現(xiàn)第三者,這個第三者不對,但為什么會發(fā)生?其中有一個原因,是夫妻之間沒有完全的信任,沒有一心,沒有一體。 在歷史當(dāng)中,周文燦他的哥哥住在他家,他供他住,供他吃。有一天,哥哥出去喝酒回來,有點不清醒,動手打他。結(jié)果他的鄰居看不下去了,紛紛要去罵他哥哥。結(jié)果文燦馬上阻止他的鄰居說:“你們不要講我大哥的壞話,你們不要離間我兄弟的感情。”大家看,他的鄰居聽到這一番話,為之動容。這樣的弟弟不簡單,照顧哥哥都覺得應(yīng)該的。哥哥打他,他一點都不計較。 我們再想想,當(dāng)他哥哥清醒的時候,了解到這些狀況,更慚愧了,是吧?人都是有良心的,我們都真正用一份至誠,遲早“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假如這個文燦,哥哥一打他,“你吃也是我的,用也是我的,你還敢打我?”那就越打越重了,是吧?所以我們?nèi)松?dāng)中,所有的關(guān)系都是道義,哪有說付出了,統(tǒng)統(tǒng)都記在心上,這個都是利害,不是道義了。 好,這節(jié)課先跟大家交流到這里。謝謝大家! |
【頂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