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做孩子一生的貴人》心得分享九
一、常德市第十四中學楊老師
尊敬的各位老師,各位家人:
大家好!
末學本周聆聽了老師的《做孩子一生的貴人》第九集,老師首先復習了上一講的內容,即振興師道要靠為師者自己來振興。“自重而后人重,自愛而后人愛”,《群書360》中提到“夫知為人子者,然后可以為人父,知為人臣者,然后可以為人君,知事人者,然后可以使人”,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那應該是知為圣賢弟子者,然后可以為人師。我們自己都不能當好自己父母、自己師長、自己圣賢祖宗的好弟子,我們怎么可能去做人家的老師?我們有了這個認知,做一個好弟子,首先要從盡本分做起。那么教師的本分是什么呢?教師的本分就是“傳道、授業(yè)、解惑”。
一、 什么是“傳道”
“道”是超越時空的大自然法則,不管是做人、做事,它都是亙古不變的法則。那遵守這個法則,不違越地做人,這個就”德“。教“道德”,那首先得從人與人的關系開始,人與人的關系不離“五倫”,如父子有親,“親”就是“德”,“父子”是“道”;君臣有義,“君臣”這個關系就是道,“義”就是“德”;夫婦有別,那“夫婦”就是“道”,“別”就是“德”。我們一談到道德,都會想到這五倫,然后是八德。八德有兩個說話,合起來是十二個德目,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百善孝為先”,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是“孝道”。假如當老師的人不教孝道,那就沒有傳道了。老師具體地談到了這個“孝”是如何成為十二德目的根本,“孝”做到了,其余的十一個德目都不成問題,這里我就不一一解說了。而十二德目與修、齊、治、平之間的關系也很相應。“孝”就是修身;“悌、忠、信”是齊家,“禮、義、廉、恥”是治國;“仁、愛、和、平”就是平天下。這樣一看,傳道傳什么?清清楚楚,就是五倫、四維、八德,而且落實它們的根本就是教“孝道”。
二、 什么是“授業(yè)”
1.“授業(yè)”是什么?傳授道業(yè)、學業(yè),傳授如何經(jīng)營家業(yè),事業(yè)!洞髮W》里講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那是授大學之道的學業(yè),那是讓學生的智慧、德學能不斷提升到圓滿,然后再去利益別人,讓別人也能智慧、德行圓滿。我們傳授的這個“業(yè)”,而不是把學生變成考試的機器,因為機器就會變得沒有感情,不會念恩,不能體恤別人。2. 信心很重要。“人之初,性本善”,我們要有百分百的信心去啟發(fā)孩子的善良的本性,這個信很重要。立定志向,終身不改,就會一直往這個目標,制心一處,心不妄動,就不會彷徨,每天就是提升自己,利益別人。3. 身教最有效。我們當老師的人,得自己真正從深入經(jīng)典去理解,然后自己好好去落實。我是怎么孝敬父母的?我是如何愛護兄妹的?這才是身教,身教就容易產生共鳴。儒,釋,道為什么有這么深遠的影響?因為他們是身教。
三、 什么是“解惑”
如何“解惑”?要解別人的惑,首先要解自己的惑。“自覺才能覺他”,“自度才能度人”。那么我們要解自己的惑,首先要好學。要好學,首先要有做圣賢弟子的態(tài)度,有了這個態(tài)度,才能承接圣賢人的教誨。就好比,你要有一個空的器皿,你才能夠裝得進東西來。所以我們一般講,一個學習者叫法器,法器就是代表一個弟子的態(tài)度,或者說具備“弟子相”。態(tài)度決定成功,絕對不是成功以后才改變態(tài)度。做事業(yè)如此,求學也是如此。那其中這個“弟子”的態(tài)度有:1. 主動請教; 2. 主動請示;3. 主動匯報;4. 主動參與。
四、 反觀內省
做為一名教師的我,盡到自己本分了嗎?我只能十二分慚愧地說,如果沒有遇到傳統(tǒng)文化,我這一輩子的教育生涯,可以說是一片空白。我從來沒有如此系統(tǒng)地,清醒地認識過我們做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本分。若干年來,我都只是盲目地為了學生能考高分,為了賽課能得桂冠,為了職稱當班主任,為了輕松應付年復一年的檢查而編寫全套電子教案及課件,當這一切滋味都體會過了,該獲得的榮譽也基本上都獲得了,再回首自己走過的路,真是一切都是虛華,什么也證明不了。不是說學生能考高分,我就是個好老師;不是說我比賽能得獎,我就是一個好老師;不是說我十多年前就評上了高級職稱,我就是一個好老師;不是說我吃苦受累,帶領全組老師一起編寫出全套教案與課件,我就是一個好老師。因為這一切與學生的終生幸福幾乎一點關系都沒有。
我曾經(jīng)冷靜地思考過要如何讓自己的生命更有意義。女兒考上北師大,我意外地得到當班主任的通知,當時并沒有心理準備,但也沒有什么理由推辭,稀里糊涂就上任了。已經(jīng)多年沒有當班主任的我,第一次覺得現(xiàn)在的孩子遠遠不是我十幾年前當班主任時那么好教了,各種亂相層出不窮,光憑我的愛心完全控制不了局面。就在我接手班主任兩、三個月后,一個偶然的機會,讓我接觸到了圣賢教育,那還是從結緣《圣賢教育改變命運》的光碟開始,然后一步一步,走到今天。雖然時間還不到一年,但它就象一根救命稻草,讓我覺得自己在做真正意義上的教育,讓我感受到了自己做為一名教師的價值。我知道我走的路十分艱難,因為我不是存在于一個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大環(huán)境里,而且這樣的教育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見成就的,它的深遠影響是關乎孩子們的一生,但是哪一個領導不是想著在他任職的幾年里出成效呢?所以,想不功利都很難。但越是如此,越是要有一顆平常心。我知道我自己修行不夠,當自己的付出與孩子們的改變完全不成正比時,也免不了有退心、沮喪之時,但是我相信只要不停止學習的腳步,就總能找到智慧。
我想我只要做到我做為一個教師的本分,每一天都努力地提升自己、利益他人,這就夠了。老師說:立定志向是“定”,心不妄動是“靜”。心不妄動,在一切順境、逆境都能隨緣,都能隨遇而安。一切人、一切事物都是來成就我們的,都能幫助我們好好地提升自己,所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自己的心是安的,心安則正念分明,這才是自由的人生境界。
前幾天有人問我,學這個至少要多久,我說至少十到二十年吧,一輩子也不為過。她又說,那你教的孩子只有三年,有用嗎?我說,我只能在他們心中種一下一顆善的種子,至于能不能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那還要看緣,但種了總比不種強吧。更何況能真正盡到本分的教師一定會越來越多,很多幼兒園的老師就開始學習傳統(tǒng)文化了,等到初中時,我們都差不多可以看到果實了,所以要對未來充滿希望,信念永遠是我們前進的最大動力,而信念來自于永不停止的學習。
以上是慚愧末學楊老師的學習心得,領悟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二、鄭州誠敬國學社孫老師
尊敬的各位老師,各位同仁,大家好!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
在本周的的學習中,我在思想上明確了傳統(tǒng)文化的根本,德育的根本,就是教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至善是什么呢?百善孝為先,孝是世間最大的善。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教育的根本在于教師。振興師道的責任也在于教師。教師的根本使命是什么呢?韓愈在師說里講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這是教師的本分,這也是師之所以為師的依據(jù),教師就是靠他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yè)、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作為教師要明白自己的使命,知本方能盡本。
老師在講座中提到,師生情誼的深厚,乃因為以道結合,道雖無形,但有無上的力量。學子得道,可以明明德,可以親民,可以成就自己,可以成就他人、成就萬物。道是超越時空的大自然的法則。遵守這個法則,不違越地去做人,這就是“德”,所以傳道德、教道德。我們所談到的道德,都會想到五倫八德。
在學習老師深入的講解五倫八德,十二德目的時候,我的內心充滿了喜悅。那是一種受傳統(tǒng)文化滋養(yǎng)的深深的愉悅,終于明白了我們幾代人為之奮斗努力的方向是什么。孝是做人的根,悌忠是做人的本,禮義廉恥是做人的枝干,仁愛和平是做人的花果。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層次;是做人、處事、成業(yè)、得道的過程。更是民族、民權、民生的大根大本。民族、民權、民生不就是三民主義嗎?以偉大的革命先驅孫中山所要實現(xiàn)的名族的偉業(yè)不就是這樣的理想嗎!今年11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世界各地的華人舉行了不同形式的紀念活動,國家也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紀念孫中山誕辰150周年大會,習主席出席大會并做了講話,我們深感幾代國家領導人的追求是致力于中華民族的偉大的復興。我們處在這樣的時代深感榮幸,同時也深感責任的重大,作為孫氏宗親我們在河南滎陽柏廟孫氏家祠前也舉行了盛大的紀念活動,并籌建了中山廣場。
“德者,事業(yè)之基也,未有基不固而棟宇堅久者。”教育關系著國家、民族的命運,教師關系著國家、民族的興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愿與諸位老師共勉之。
以上是末學的一點感悟,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