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無常安之國,無恒治之民。得賢者則安昌,失之者則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卷四十三 說苑)
【譯】沒有始終安定的國家,也沒有永遠(yuǎn)順服的百姓。得到賢人就安定昌盛,失去賢人就導(dǎo)致滅亡。從古至今,沒有不是這樣的。
39. 書曰:「有不世之君,必能用不世之臣。用不世之臣,必能立不世之功!梗ň矶 魏志下)
【譯】古書上說:「有超凡的君主,必然能任用超凡的大臣。任用超凡的大臣,必然能建立超凡的功業(yè)!
40. 子曰:「大臣不可以不敬也,是民之表也。邇臣不可以不慎也,是民之道也!梗ň砥 禮記)
【譯】孔子說:「國君對(duì)大臣不可不恭敬,因?yàn)樗麄兪敲癖姷谋砺;近臣不能不慎重選擇,因?yàn)樗麄兪敲癖娮裱鷱牡陌駱印!?/FONT>
41. 文王好仁,故仁興;得士而敬之,則士用,用之有禮義。故不致其愛敬,則不能盡其心,則不能盡其力,則不能成其功。故古之賢君于其臣也,尊其爵祿而親之;疾則臨視之無數(shù),死則吊哭之,為之服錫衰,而三臨其喪;未斂不飲酒食肉,未葬不舉樂,當(dāng)宗廟之祭而死,為之廢樂。故古之君人者于其臣也,可謂盡禮矣;故臣下莫敢不竭力盡死,以報(bào)其上。(卷十七 漢書五)
【譯】文王喜施仁德,所以能興仁政;得到士人而能尊重士人,所以士人能為他效力,而他又能以禮義對(duì)待士人。所以,不對(duì)士人慈愛和尊重,就不能使他們竭其忠心,盡其全力,就不能成就國家的功業(yè)。所以,古代賢明的君主對(duì)待大臣,尊重其官爵、俸祿而且親近他們;大臣有病,多次親自探望;大臣去世則吊唁哭泣,并穿戴細(xì)布喪服,三次親臨喪葬;死者未入殮前,君主不喝酒吃肉,死者未下葬前,君主不奏樂娛樂,當(dāng)大臣正好在宗廟祭祀時(shí)去世,則為他免奏宗廟祭祀之樂。所以古代君主對(duì)于他的臣下,可以說極力做到符合禮義了,所以臣下內(nèi)心不敢不盡心竭力、鞠躬盡瘁地報(bào)效君主。
42. 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捉發(fā),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慎無以國驕人!梗ň硎 史記上)
【譯】周公告誡伯禽說:「我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對(duì)于天下來說,我的地位也不算低賤了。然而我沐浴時(shí),曾多次挽束頭發(fā)停下不洗,吃飯時(shí),也數(shù)次吐出食物停下不吃,立即起身去接見賢士,即使這樣,還怕錯(cuò)過了天下的賢人。你到了魯國,千萬不要因?yàn)閲纳矸挚床黄鹑恕!?
43. 惟恤十難,以任賢能。一曰不知,二曰不求求作進(jìn),三曰不任,四曰不終,五曰以小怨棄大德,六曰以小過黜大功,七曰以小短短作失掩大美,八曰以干訐傷忠正,九曰以邪說亂正度,十曰以讒嫉廢賢能,是謂十難。十難不除,則賢臣不用;賢臣不用,則國非其國也。(卷四十六 申鑒)
【譯】要考慮在任用賢能之士方面有十難:一是沒有知人之明,二是知人而不能善舉,三是舉人而不能善用,四是用人而有始無終,五是因小小的怨隙而拋棄他可貴的品德,六是因小小的過失而貶斥他的大功勞,七是因小小的缺點(diǎn)而掩蓋他整體的美善,八是因奸邪之人攻擊而傷害忠正之士,九是因邪道之說而擾亂了正規(guī)的法度,十是因小人的讒言嫉妒而廢棄賢能之士。這就是所謂的十難。這十難不除,賢臣就不能起用;賢臣不起用,國家也就不能成其為國家了。
44. 文王問太公曰:「君務(wù)舉賢,而不獲其功,世亂愈甚,以致危亡者,何也?」太公曰:「舉賢而不用,是有舉賢之名也,無得賢之實(shí)也!刮耐踉唬骸钙涫О苍冢俊固唬骸钙涫г诤糜檬浪字u(yù),不得其真賢。」(卷三十一 六韜)
【譯】周文王問姜太公:「國君致力于舉薦賢才,而缺少實(shí)效,社會(huì)混亂愈加嚴(yán)重,以致于國家危亡,這是什么原因?」太公說:「選出賢才而沒有加以任用,這是空有選賢之名,而無得賢之實(shí)。」文王說:「錯(cuò)在哪兒呢?」太公說:「其錯(cuò)誤在于國君喜好用一般世俗所稱譽(yù)的人,而沒有用真正的賢才!
45. 為人君而侮其臣者,智者不為謀,辨者不為使,勇者不為斗。智者不為謀,則社稷危;辨者不為使,則使不通;勇者不為斗,則邊境侵。(卷四十二 新序)
【譯】身為君主而侮辱他的臣民,其結(jié)果是有智謀的人不為他出謀劃策,有辯才的人不為他出使外交,勇猛威武的人不奮力為他沖鋒陷陣。有智謀的人不為他出謀劃策,那么國家社會(huì)將會(huì)陷入困境;有辯才的人不為他從事外交任務(wù),那么就無法與他國進(jìn)行交往;勇猛威武的人不奮力為他沖鋒陷陣,那么邊境就會(huì)受到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