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尊賢
36.仁人也者,國之寶也;智士也者,國之器也;博通之士也者,國之尊也。故國有仁人,則群臣不爭;國有智士 ,則無四鄰諸侯之患 ;國有博通之 士 ,則人主尊。(卷四十二 新序) 【注釋】博通:廣泛地通曉;了解各種事理與知識。 【白話】有仁德的人是國家的珍寶;有才智的人是國家的重器;博通的人是國家所尊貴的。因此,國中有仁者,那么群臣就不會(huì)爭權(quán)奪利;國家有智士,那么國家就沒有四鄰諸侯侵?jǐn)_的擔(dān)憂;國家有博通的人,那么國君就會(huì)受到尊崇。
37.尊圣者王;貴賢者霸;敬賢者存;嫚賢者亡。古今一也。(卷三十八 孫卿子) 【注釋】嫚:褻瀆,輕侮。 【白話】尊重圣人的君主會(huì)稱王于天下;重視賢人的君主會(huì)稱霸于諸侯;恭敬賢人的君主,國家會(huì)存在;怠慢賢人的君主,國家就會(huì)滅亡 。從古到今都是一樣 。
38.夫善人在上,則國無幸民。諺曰:“民之多幸,國之不幸!笔菬o善人之謂也 。ň砦 春秋左氏傳中) 【白話】有德行的人處于上位,國中就沒有心存僥幸的人。俗話說:“如果百姓多存僥幸心理,那將是國家之不幸。”說的就是沒有有德之人在上位執(zhí)政。
39.無善人則國從之。從亡也。《詩》 曰:“ 人之云亡 ,邦國殄瘁!睙o善人之謂也。故《夏書》曰:“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jīng)! 懼失善也。逸書也。不經(jīng),不用常法 。(卷五 春秋左氏傳中) 【注釋】云:句中助詞,無義。殄瘁:同義詞連用,指困窮,困苦。殄,音tiǎn。經(jīng):常法。 【白話】沒有賢 人,國家就會(huì)隨之衰敗!对娊(jīng)》說:“賢人不在了,國家就遭禍殃!边@是由于失去賢 人的緣故。 所以《夏書》說:“與其錯(cuò)殺無辜,寧可失之于不用常法。”就是害怕失去賢人。
40.故王者勞于求賢,逸于得人。舜舉眾賢在位,垂衣裳,恭己無為,而天下治。(卷四十二 新序) 【白話】當(dāng)君主的人尋求賢才是辛勞的 ,得到了賢才就輕松了。大舜舉用了很多賢能的人,使他們各得其位,自己垂衣正身,恭謹(jǐn)律己,凡事不用親為,就使得天下太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