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今群臣皆以邕為戒,上畏不測之難,下懼劍客之害,臣知朝廷不復得聞忠言矣。夫立言無顯過之咎,明鏡無見玼之尤。如惡立言以記過,則不當學也。不欲明鏡之見玼,則不當照也。 愿陛下詳思臣言 ,不以記過見玼為責。(卷二十四 后漢書四) 【注釋】咎:罪過,過失。見玼:顯露瑕疵。見,同“現”,顯現、顯露。玼,玉的斑點,引申為缺點、毛病。尤:過失,罪愆。惡 :音wù。 討厭,憎恨。 【白話】今天群臣都以蔡邕的下場為鑒戒,上怕受到難以預料的災難,下怕有刺客來行刺,臣知道朝廷不會再聽到忠 言 了。發(fā)表言論不 該因揭露過錯而被責 處,明鏡不 該因照出污點而被怨尤。如果討厭直言會記錄過失,那就不該接受諫言了 。如果不想被鏡子照出污 點,就不該去照 了 。希望陛下仔細考慮臣說的話,不因為揭露過錯和反映污點而責備大臣。
50.能容直臣,則上之失不害于下,而民之所患上聞矣。(卷四十九 傅子) 【白話】能容納正直的臣子,則君主有失誤也不會貽害百姓,而百姓的憂患君主也能聽到。
51.君明則臣直。古之圣王,恐不聞其過,故有敢諫之鼓。(卷二十六 魏志下) 【注釋】敢諫之鼓:設于朝廷供進諫者敲擊以聞的鼓。 【白話】君主圣明臣下就正直。古代圣明的君王唯恐聽不到自己的過錯,因此設立了讓進諫者敲擊以便領導者知曉的鼓。
52.堯舜之世 ,諫鼓謗木,立之于朝,殷周哲王,小人怨詈,則洗目改聽,所以達聰明,開不諱,博采負薪,盡極下情也。(卷二十三 后漢書三) 【注釋】謗木:相傳堯舜時于交通要道豎立木柱,讓人在上面寫諫言,稱“謗木”。小人:平民百姓。怨詈: 怨恨咒罵。 詈 ,音lì。咒罵。聰明:指明察事理。不諱:不隱諱。負薪:指地位低微的人。 【白話】堯舜的時候,在朝堂設敢諫之鼓,立誹謗之木,殷周二朝的圣王,對待百姓的怨罵,總是洗耳恭聽,真誠接受,所以才能夠明察事理,讓別人直言不諱,廣泛聽取普通百姓的意見、全面細致地了解民情。 |